量化从业者(Quant/Developer)应该选择去私募,还是去公募券商?

2020-12-16 11:25:06

1、从年龄和个人追求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选择:
对于刚毕业不久的应届生来说,特别是学历和专业背景很好的人选(清北复交数学和CS相关专业),如果真的是对量化策略研究感兴趣的话,强烈建议一定要先去一些靠谱的一流私募团队做研究!因为我觉得年轻人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追求,站到市场的最前沿位置去!而且年轻人试错成本低,现在如果不去好的量化私募团队锻炼自己,却在保险资管,券商资管,甚至是一般的券商自营这些地方待久了,以后更不敢也更难出来了。当然对于投研能力不在时代水平上的私募团队,那你就不要去那里踩坑了,但是国内一流量化私募团队的投研能力绝对是完爆大多数top券商和公募的投研团队。就算是top券商 公募,也大多难免是吃大锅饭,而且由于整体公司制度和激励制度的原因,劣币驱逐良币,最后整体投研实力落后,交易系统水平落后,很难做到像私募这么公司上下如此重视量化投研能力的提升,重视交易系统水平的提升和策略迭代速度等等,而且私募具有最灵活和市场竞争力的激励制度。
对于年龄比较的大,比如35岁左右的,如果相对私募同行来说本身自己的投研能力比较一般,不建议去私募,因为投研能力相差比较多的话去私募可能活不下去。对于年龄比较大,但是在券商自营做得很好的(这类人很少,但是确实少数券商自营有些人才),要不要去私募就看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和追求了,这类候选人一般出来就是去私募做一个相对独立的投资经理,量化私募平台为他提供资金,IT支持等等,可能你2-3年能赚到的钱可以抵你在券商5-10年赚得钱,收入很有想象力,但是风险就是如果市场变化,策略失效个一年,压力就比较大了(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私募平台里面组建个至少2-3个人的团队)。有没有信心快速完成策略迭代,跟上市场变化是最重要的,否则可能券商可能容忍度会更大一点,压力比较小。人到中年,还无尽地努力和追逐更好的自己,主动地去承受自己和外界的压力,虽然值得敬佩,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种生活状态。
2、从平台自身的角度来说:
社保基金,养老金很多都去了公募,券商从银行渠道要钱的资金成本也很低,相比起所有的私募,这是他们的优势,所以券商公募的压力比较小,他们往往只要跑出一定得超额收益就好了,日子过得比较轻松。你要实在做得不行,还可以在里面猫一下。但是对应得劣势就是,投研水平落后。而且券商这种主营业务不是做量化,如果高层得重视程度比较低,容易边缘化。至于量化对冲基金(私募),资金成本肯定是比较高的,而且私募公司的主要收入是绝对收益业绩提成费用,确实压力肯定是不太一样的,也正式这种压力下,导致目前第一梯队量化私募的投研能力代表着国内量化从业者的最高水平
落户这件事情:北京落户需要落户指标,券商和公募这类国企会有落户指标,私募都没有。所以去私募落户会困难一些。但是其他城市没什么差别,去私募公募落户都比较容易,不存在落户指标的问题
晋升空间:券商和公募职级分得比较多,私募比较扁平化,所以相对来说券商公募的晋升空间会多一些。(职级越高的,稳定性应该越好一些)薪酬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稳定性:大家的玩法不太一样,公募券商的稳定性更好一些,但是投研水平若此,发展上限可期,稳是稳,但是前途缺乏想象力。
量化私募:我们只想开发最牛的策略,研发最牛的技术,赚最多的钱,站到市场上最有实力的位置。(Top私募核心元老的年收入1000w+是比较常见的,30-35岁)
3、从螺丝钉不螺丝钉这件事考虑:
首先必须明白一件事情,无论是在哪种类型的平台,公募券商也好,私募也好,只要量化投研团队发展到了一定规模,是必须要进行分工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团队实力,从而更有竞争力得生存下去,所以不要把分工看成和自己对立的一件事情。对于个人来说,分工有助于你深入研究一个领域,成为你永久的立身之本,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至于将来,你可以继续留在原来的公司拓展自己去深入地做其他方向,公司一般不会拒绝的。或者你跳槽的话,不但会很受欢迎,而且也会愿意给你更高的自由度(因为发展壮大之后,分工是必然的,其他公司对于某个方向研究非常深入的人,是愿意高薪挖的)。相反地是,如果你做得事情泛而不精,那么其实你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的,在市场上不那么收欢迎的。
但是如果有大佬愿意手把手带你全流程地做研究,当然这就另说,怎么都不会有泛而不精这样的事情,肯定去大佬那里啊!!!看你将来直系leader哪个更强,小平台也有很多大佬的,一般就是老板自己。
所以选择平台的时候有一条最最重要的核心原则:只要你相信在这个平台里面,你的策略研发能力能得到最好的指导和提升,那就可以了!
努力地修炼自己,你将来会有更自由的选择,肯定不会被辜负的!
4、从将来跳槽的角度考虑:
私募跳槽去公募券商容易,但是券商公募的去私募难。从私募跳到券商的,大多业绩做得不太行的,最后只能去券商公募。Top私募的人,基本不招券商公募出来的,虽然也有,但真的很少很少,因为绝大部分真的做得不太行,大家追求的收益是不一样的,投研水平的能力相差很大。公募券商不是完全没有人才,也是有的!我也遇到几位,但是真的太少了,而且在里面待得也不是很满意(1、投研能力铺不开,团队壮大不了。2、系统支持跟不上 3、有边缘化风险 4、投研限制多 5、国企作风不喜欢)。
但是一些私募转了或者想转券商公募的人,又有点互相看不上的意味(hedge fund和人选互相看不上),不愿意继续待私募;一方面确实有些二三流的私募真的很不入流,伤了人才,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是不合适私募,业绩做得实在不行,只能转券商或公募,求个稳定。
5、量化私募的知名度问题:
因为平时对接了很多量化的私募平台,最后其实想补充一个选择量化私募平台的建议:其实你以为知名度不一定是你以为的知名度!
国内的私募不少公司是做高频起家,特别是2015年之前起得那波。高频量化私募都是做自营的,普遍规模3-5个亿,然后活得很滋润,就算外资进来之后,第一梯队的HFT虽然收益有些下滑,但是仍然还是保持着很高的利润。因为HFT做得都是自营,不用对外募资,更不想被监管注意,所以国内很多HFT的知名度除了高频圈子里面的人,圈外的人鲜有了解具体情况和对方团队实力。之所以提到这个问题是因为一些junior的人选觉着自己没听过,打听不到太多信息就觉着对方平台low,但这其实也是个误区,所以你以为的知名度,不一定是你以为的知名度,只是不是圈中人而已~
不过这样子招应届生就比较麻烦,应届生的判断能力比senior quant弱很多,毕竟没什么经验,很容易错过这类机会,以为其他大的平台,知名度的公司一定更好。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要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原则还是要根据——谁带你研究,去哪一个平台,你将来的个人能力和成长空间才会更大——来判断去什么样的平台更好。入门有大牛带真的太重要了,一方面你通过他的面试代表对方认可你的能力(避免你自己如果不适合这个行业,走弯路),另一方面抱大腿+后天勤奋肯定混得不会差的。